扎實推進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將深入貫徹‘減污降碳’總要求,緊緊圍繞‘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總思路,深化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加快補齊生態質量監測短板,扎實推進高質量、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談及2021年工作,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提綱挈領地告訴記者。
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優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柏仇勇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其納入生態文明改革大局統籌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需要我們不斷完善、優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切實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水平。
更加注重系統性和整體性。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準確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要求,找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新定位、新方向,推動環境質量多要素監測向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性監測的轉型。
“我們要以高質量發展理念指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質量管理、監測監管、裝備研發、能力建設等各個方面,推動‘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柏仇勇還強調,特別是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和自身能力水平,實事求是地開展監測點位設置和網絡建設,杜絕“擴數量、鋪攤子”的路徑依賴,加快實現“大規模”監測向“高質量”監測的新跨越。
更加注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從“抓重點、抓關鍵、抓試點”三個方面入手,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研究開展長江、黃河“三水統籌”、生態保護與修復等相關水質、水生生物、水生態監測,建立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強化跨省界水質斷面、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圍繞新污染物治理等前沿領域,推進新技術與生態環境監測業務的深度融合。
緊扣“三個治污”,完成生態環境監測重點任務
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廣泛、監測方式多樣、監測任務繁密,包括空氣質量監測、地表水環境監測、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海洋環境監測、生態質量監測等多個領域的多項重點任務。
柏仇勇表示,2021年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緊扣“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進環境質量監測精細化、協同化,強化生態質量監測綜合性、完整性,提升污染源執法監測規范性、權威性。
強化空氣質量監測與預報,做好1734個國家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運行,深入開展國控站點和地方站點數據的聯網共享與聯合分析,強化PM2.5和O3協同監測,加強重污染過程預報研判和綜合分析,構建更為系統的全國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深化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水環境監測,重點做好3646個國家地表水斷面、1912個地下水點位、1359個海水水質點位的監測與評價。加強生態質量監測,組織實施國家、省域和典型生態區域的生態質量監測與評價,在部分省份開展生態地面監測。提升污染源監測與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水平,組織對已核發排污許可證的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專項檢查,開展應急監測工具箱和“1+N”應急監測調度支援機制建設,逐步實現對應急監測方法、人員、專家、物資、風險源等信息的動態管理。
強化制度保障,全方位夯實生態環境監測基礎
談及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法規標準體系時,柏仇勇表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強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出臺,加快建立一套覆蓋監測全要素、全指標、全過程的監測標準規范,完善量值溯源體系,將國家層面的質量管理要求延伸到省市縣,切實解決生態環境部門國家與地方之間,以及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部門、排污單位、社會機構之間監測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問題。
“一方面,我們要強化監測監督管理,從生態環境監測的組織者,向‘組織者+監管者’轉變,下更大力氣抓好監督管理,提升各級各類機構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獨立性和公正性。”柏仇勇表示,要倡導依法、科學、誠信監測理念,構建防范和懲治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責任體系。重點落實好刑法修正案關于監測弄虛作假入刑的決定,對弄虛作假行為,一律嚴懲重罰,讓造假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改革落地見效。柏仇勇表示,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對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統籌,重點理順駐市監測機構為所在市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的長效機制,加強省、市監測數據共享,形成全省監測合力。
柏仇勇還強調了人才隊伍與思想作風建設的重要性。“今年,我們將組織舉辦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業務技術培訓,開展第二批生態環境監測‘三五’人才遴選,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要在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培育弘揚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的行風文化和職業道德規范。”(記者呂望舒)